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

2016年4月信報社評的個人評論


個人時事評論目錄

2016年5月信報社評的個人評論


2016年4月30日信報社評:武統台灣不可行 封殺港獨非上策

有幾點想說:

1.0.社評最後說到『須知道,務實的香港人個個心知肚明,港獨完全沒有成功的機會,那是民主訴求沒有獲得充分肯定的情緒反應。與其打壓港獨,不如積極考慮重啟政改方案,正如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所言,做好「一國兩制」的工作,就是對港獨最好的回應。』務實地說,怎樣積極考慮重啟政改方案?上次在立法會被否決,中央已經丟了臉,現今中港矛盾比前更激烈,中央已表明也會是同樣的政改方案,再重啟,豈不是又再丟臉?中央再丟臉,怎樣面對和以後怎樣管治國內其它地方?若果中央為了遷就港人,修改後重啟政改方案,會否給國內其它地方——例如新疆和臧族——一個可乘之機,影響中央管治?香港經濟越來越依靠中國,中國不好過,香港也好不了多少。
1.1.現今的港獨問題,始作俑者就是特首施政報告的序言。除了做好「一國兩制」的工作,還要更加做好特區的管治,令人心轉向。其它的,以往說過了,不贅。
2.武統台灣不但不可行,而且是絕不可行。共產黨強調「槍杆子出政權」,理應熟讀《孫子兵法》,而《孫子兵法》中的「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」絕對是至理明言,對於台灣情況絕對適用。況且美國亦不會不保護台灣,中央更應理智地走上「攻心」之路,向着台灣的炮彈明知沒有任何正面作用,理應撤回。
3.台灣政權不是千秋萬世,每四年便進行一次總統選舉,所以武統台灣不是必然選項。若果真的要武統台灣,後果是台灣社會必然對中國大陸更加仇視、怨恨,而中央又要浪費大量資源重建和管治台灣,絕對是雙失。

2016年4月28日信報社評:BBC員工反對遷港 縱過慮亦鳴警鐘

除了從傳媒得知政府措施方面對傳媒採訪比以前施加更多限制之外,今年年初一的旺角騷亂事件,暴動者襲擊警察和記者的片段,不少人仍歷歷在目,香港的新聞採訪環境肯定地比以往差。BBC中文部員工的擔憂並非無的放矢。

2016年4月27日信報社評:數字遊戲無助扶貧 增建公屋才是曙光

梁振英認為「基層市民同時面對房屋及貧窮問題,現屆政府上任後立即在房屋問題上勇往直前,形容現在問題的解決已經有了曙光。」政府在房屋問題上的努力,相信社會大眾會肯定,但站在普羅市民的角度,房價和屋租每年增幅不少,薪酬增幅遠遠追不上,公屋輪候仍要最少三年多,曙光從何而來?

2016年4月26日信報社評:調查港獨空談 實乃庸人自擾

三日前已經表達了這方面的意見,現在祇是作出補充。

記得年多前,港獨言論祇限於在大學校園內,在社會上根本無人理會。自從在特首施政報告的序言中批評港獨言論,港獨言論迅即在社會傳播,有如為了阻止冀坑中發出的臭味而捅了冀坑一樣,祇會越捅越臭。

中央要明白,現在港獨言論的傳播情況有如癌細胞擴散全身一樣,要完全消弭這種聲音絕對無可能,祇有適當地控制着,不讓情況繼續惡化。「國以民為本、『民以食為天』」,長遠而言,真的要做到香港人安居樂業,若能達到,「有頭髮誰想做癩痢」?

不過,以現時的特區管治能力,祇會將港獨言論繼續擴散。要控制港獨言論情況不再惡化下去,難度更高,以現時的特區管治能力、中央的「將一切消滅於萌芽狀態」的思維、和本地經濟有惡化跡象的情況下,情況絕對不容樂觀。

2016年4月23日信報專欄文章:各說各話到2047(江麗芬)

隨着中央對泛民方面所提出的獨立、自決等等主張表示強硬立場,各說各話情況就算未到2047,也會維持一段不短的日子。

明目張膽地提出獨立、自決等主張,但背後並沒有很大的民意和其它資源支持,中央其實毋須過慮。看看中國歷史,真正有實力、有能力要獨立、自決、甚至推翻政權的,又怎會事先張揚?嚷着要自殺的人,會有多少個真的會自殺?再者,香港人最講求實際,不會輕易祇為理想或轉變而作出重大改變。

要擔心的,反而是香港本土經濟有轉差的跡象,必然導致民怨增加,部份走投無路的,才被迫「上梁山」。怎樣不再增加民怨,首要必然是撤換特首,或提早舉行特首選舉,而中央表態不再支持梁振英連任。

2016年4月23日信報社評:當失業遇上勇武 消弭民怨更棘手

當環球經濟在幾年前轉差,香港在現在才出現經濟轉差的情況,已經是遲了,以前已經多於一次提醒大家「未雨綢繆,勒緊褲頭」。

在昨晚(星期五晚上九時多)乘車經過旺角彌敦道時,見到行人較為疏落,可算是本地經濟轉差的一個現象。

如社評所言,「當失業遇上勇武 消弭民怨更棘手」,加上現今政府和特首的表現,情況難以令人樂觀。

2016年4月20日信報社評:民主不是萬靈丹 沒有民主更堪憂

既然社評標題都認為「民主不是萬靈丹 沒有民主更堪憂」,在眾多民主方案中,由於中央祇接受831政改方案,831方案成為唯一有可能在港實施的政改方案,這是社會大眾都要接受的事實。換言之,經歷過831方案被否決,中央承受了權威受損的大陣痛之後,相信在現今政治氛圍下,中央支持特首再推動政改的機會微乎其微,所以社評最後一段的「下一任特首無論如何必須再一次推動政改」...。同樣地,要中央推出接近一人一票、真普選的方案,都是不切實際的。

當年否決了831方案,中港皆輸。中央輸了短暫的管治權威,香港輸了向民主方向踏出一步,連特首選舉和立法會選舉改革的機會也輸掉。導致香港現今的政治環境,中央自然有責任,但否決了831方案,香港一方理所當言也要負相當的責任,亦明顯地承受着相當的後果。


有民主,法治更有保障,所訂立的法律更能符合整體的利益。

無論香港的立法會組成如何不堪,最低限度也有相當數目的民選議員,香港法治並不是全無保障,當然還有不少的改善空間。

2016年4月18日信報社評:卡梅倫醜聞困擾 脫歐公投存暗湧

如果不是「衰到貼地」,要保守的英國人在最後關頭豪賭地脫歐,殊不容易。

要英國不脫歐,首相卡梅倫(David Cameron)要做的是不讓英國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轉差,亦不讓他的離岸基金公司「醜聞」與他對英國的管治帶上任何關連——換言之,公還公,私還私。公投已在最後階段,看看卡梅倫的真功夫了。

現今國際經濟環境惡劣,一旦英國脫歐,相信會對國際和英國本土經濟立時帶來不良影響。

2016年4月16日信報社評:但願張德江為對話而來

社評標題「但願張德江為對話而來」和社評尾段其中的「可是,要緩解矛盾對峙的僵局,除了溝通、對話,還有其他出路嗎?」都強調社評的良好願望和對話的重要性。實際上,要對話,首要是良好的對話基礎和氣氛,進而是雙方是否有為達成協議而願意妥協的心。

觀乎中方對港言行的過往經驗,若果中方認為良好的對話基礎和氣氛還未存在,而對方亦不願意作出任何退讓,又何必浪費時間相見?就算勉強相見,都祇是各說各話、各自表述而已,不會達成任何成果。以此推斷,張德江來港,除了為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」作主題演講,與特區政府人員和建制人仕見面之外,相信也不會與大部份泛民人仕會面。若有人希望中央和泛民透過張德江來港而展開廣泛的接觸,恐怕又要再一次失望而回。

特別評論:機場職員為特首千金攜帶手提行李過關事件所引起的疑惑
相關連結:2016年4月8日信報社評:機場安檢不容破壞 特首特權尚未釋疑(節錄)
這件事產生以下兩個疑點:
一、梁特首是否有運用他個人的影響力?若沒有,為何他的千金起初與機場人員有所爭執,最後機場人員願意為他的千金代拿手提行李呢?轉折過程中究竟發生甚麼事情?梁特首亦承認有透過電話與機場人員瞭解事件,既然如此,梁特首是否在有意或無意間運用了他的影響力呢?
二、如果梁特首真的沒有運用他個人的影響力,機場人員為何會作出改變呢?
既然引起社會關注,亦是航班安全漏洞,機管局理應針對以上疑點徹查,還梁特首和機管局自身一個清白。

(2016年4月27日作)
聽到新聞報導提到courtesy delivery,都是由機管局職員執行,由航空公司職員執行的則絕無僅有。有航工總人員曾要求機管局公開由航空公司職員執行courtesy delivery的相關數字,機管局拒絕回應。
按常理,由機管局職員執行courtesy delivery可以理解,若果可以容許航空公司職員執行,可以看到有較大安全漏洞,因為很多國際航空公司都有駐港職員,即使每間航空公司祇容許一位職員有此特權,換言之,就有過百位職員有此特權,構成絕大的安全風險。

2016年4月11日信報社評:雙特首之設反添無休止爭拗

由於雙特首沒有詳細細節,難以客觀評論。從普通常識出發,就有兩大問題要考慮:

一、機制上,他們怎樣分工、怎樣合作?
二、執行上,一旦雙特首出現爭拗,甚至「你不瞅、我不睬」,各做各的,管治問題是否比現在更大?

再想遠些,若雙特首是好的機制,很多國家和地區也應該早有雙總統制、雙省長制、和雙市長制等等。

2016年4月7日信報社評:巴拿馬文件敲響暮鼓晨鐘

社評最後一段『對於高層老虎們的利益轇轕,不是根據法治精神一視同仁調查清楚,而是選擇性沉默,如此富有中國特色的反貪防腐,公信力少不免打折扣。法律面前,人人平等,中國要建立廉潔形象,最低限度必須確立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原則,絕對不應該任由「這隻老虎比那隻老虎更加平等」。』道出了很多人對中央政府的期望。

2016年4月2日信報社評:阻遏港獨須合情合理合法

李白詩詞中的「抽刀斷水水更流,舉杯消愁愁更愁」,本為想抒發心中積累已久的鬱悶情懷,怎知越想抒發,心中越鬱悶。西方諺語中的Pandora's box,中譯潘朵拉的盒子,亦有「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」的意味。

以上祇是說明,港獨言論本為大學校園內的眾多小眾言論之一,但經過反智的梁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批評過後,打開了港獨的「星星之火」,令更多不滿政府的人仕投入港獨陣營,壯大了港獨聲勢,要港獨言論完全消聲匿跡已近乎不可能的任務,變成了人體內的毒瘤。

既然港獨聲勢已變成了毒瘤,香港社會衹有將之控制和適當地處理,避免港獨聲勢進一步擴大,危害整體社會利益,但現今和以後的特區政府是否有這種智慧?這方面,情況不大樂觀。

特別評論:電影《踏血尋梅》獲得眾多主要獎項,但《十年》獲得最佳電影
相關連結: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及得獎名單
既然電影《踏血尋梅》獲得眾多主要獎項,順理成章,它應獲得最佳電影才是。若《十年》要獲獎,應設立適當的獎項讓它獲獎,例如設立特別電影獎、或者最能引起關注電影獎等等。
根據不同文字傳媒報導(例如:明報),林建岳認為《十年》得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,因為《十年》沒有得到任何獎項提名,亦非最賣座電影。但筆者認為,香港電影界的不幸,是評審團沒有忠於純粹從電影角度評審電影,容易受到其它非電影因素影響評審,亦沒有解釋《踏血尋梅》獲得眾多主要獎項但不獲最佳電影,相信會令很多曾參予製作《踏血尋梅》的工作人員和其他人不服,影響以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聲譽和地位。從主持劉青雲所言,籌備這次頒獎禮人手不足,甚至連頒獎嘉賓也不足,說明相關業界普遍並不太重視這個頒獎禮。從今次《十年》得到最佳電影,可以預見香港電影金像獎繼續不會受到業界重視,甚至會一蟹不如一蟹也不意外。
電影《踏血尋梅》所獲得的獎項:
- 最佳男主角
- 最佳女主角
- 最佳男配角
- 最佳女配角
- 最佳新演員
- 最佳編劇
- 最佳攝影

說來說去,筆者祇質疑評審團的專業性而已。評審團的專業性,已經備受廣泛質疑,連爾冬陞也有「情緒取代專業」的評語。要《十年》獲最佳電影,其實不難,衹要增設多個新獎項讓《十年》得獎或得到提名,就已經符合最佳電影提名的客觀條件,就不會被人詬病和質疑。認為《十年》應該獲最佳電影的朋友,應爭取設立這些新獎項,讓《十年》或其它喜愛的電影名正言順地獲取最佳電影才是。

特別評論:以邵氏經典電影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當年軼事看《十年》
當年邵氏經典電影《梁山伯與祝英台》,在台灣上映超過六個月,祇因積累太多已排期的電影,才被迫落畫。此電影在金馬獎獲得眾多獎項,有最佳劇情片、最佳導演(李翰祥)、最佳女主角(樂蒂)、最佳演員特別獎(凌波)、最佳音樂(周藍萍)、和最佳剪輯(姜興隆)。當中風頭躉,就是新晉演員凌波。由於在電影中凌波反串梁山伯,女扮男裝,當年評審人員難以將凌波評為最佳男主角或女主角,主辦當局於是設立最佳演員特別獎,讓凌波得以適當地獲獎。因此當年凌波風頭蓋過樂蒂,傳聞樂蒂心裏也覺得酸溜溜,最後離開邵氏,而林黛的事業亦開始走下坡,是否與凌波崛起有關,就不得而知了。
設若當年評審人員不設立最佳演員特別獎,祇讓凌波獲得最佳男主角或女主角,相信都會議論紛紛,凌波在當時不會受到如此愛戴,以花車遊行形式向眾多台灣影迷見面的盛況更談不上。同樣地,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,若為電影《十年》而設立適當的獎項,例如最特別電影、最引起共鳴電影等等讓它獲獎,肯定是面上貼金,風頭是否比其它電影得到最佳電影就不得而知,但受注意程度肯定不會比獲得最佳電影的電影少,而正面評價必比現在大得多。就算未能得到任何獎項,也有不少人為它抱不平而獲得不少正面評價。現在沒獲獎、沒提名的《十年》獲最佳電影所引起的質疑,令《十年》為最佳電影的公信力大減,不知道這次選《十年》為最佳電影的人是否害了《十年》,亦害了整個評審團的公信力?

特別評論:今期專欄作家王迪詩問為什麼要行俠仗義?
2016年4月2日專欄文章(節錄):為什麼要行俠仗義?
既然有很多事例說明好人會遭到不測,壞人可安樂一生,專欄作家王迪詩問為什麼還要行俠仗義?版主答案很簡單,就是為了維護整個群體、整個社會、甚至整個國家的利益。俠和義,指的必然是為眾人、為多數人,不是為個人、為少數人。一個國家、一個地區所訂立的法律,背後都彰顯了維護該國家和地區的整體利益。當有人違反國家或地區的法律,執法部門便會執法,「行俠仗義」,以維護國家或地區的整體利益。
當然,每個群體、地區、甚至國家的整體利益有所不同,怎樣理解行俠仗義,也會有各自不同的看法,社會矛盾亦因而產生,這些是理所當然的。為了不讓社會矛盾影響國家和地區的整體利益和社會安寧,無論怎樣行俠仗義,法治是要絕對尊重的,絕無一絲一毫的退讓。

中國大陸的法律條文、甚至憲法,都是很清楚的。在憲法第二章第三十五和三十六條,人民「有言論、出版、集會、結社、遊行、示威的自由」,和「有宗教信仰自由」,是反映了整個國家人民的權利,人民可以以這些權利捍衛自身和群體的利益,甚至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。但在執行上,當李波事件曝光後,連相關部門發言人也說明強力部門都有方法規避相關的法律,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執行法紀部門如何不尊重法治。中國法治問題不在於法律條文,而是在於執法人員,甚至是共產黨黨大於法的傳統。既然執法人員、甚至政府官員並不尊重法治,其他人又怎會尊重法治?維護人民合理利益的維權律師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壓,正正是不尊重法治和共產黨黨大於法的明證。

2016年4月1日信報社評:不要讓網絡文化牽住鼻子走

在網絡中,有海量的資訊、知識,相對上,智慧卻少得可憐,連偏頗的言論也可以有生存空間,甚至發揚光大。

2016年3月31日信報社評:「矽谷眾人師傅」給香港金融科技的啟示

香港金融界耽於安逸已久,亦不斷有公司在港上市,又怎敢於破舊立新?

香港的大老闆們,一切都以短期利益為重,又怎會破舊立新?就以李嘉誠的說話形式來作一個說明,要破舊立新,一旦出了甚麼問題,影響了數以十計、百計的員工飯碗,作為老闆的他會好受嗎?換言之,怕「孭鑊」,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,怎會破舊立新?


2016年3月信報社評的個人評論

個人時事評論目錄

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

哲學與勇武抗爭的淺見

從網上得知,梁天琦是哲學系學生,贊同勇武抗爭,令喜歡思考的人不禁有哲學與勇武抗爭的聯想。

在維基百科,對哲學的闡釋是「不但可以是特指學術上針對思考方法的學問,也是指對普遍而基本的主題的研究,這些主題多與實在、存在、知識、價值、理性、心靈、語言、思想等有關。」換言之,哲學注重文明、理性、思考。

勇武抗爭,從網上所搜尋到的解釋不多,但從個人瞭解所得,透過勇武行為以表達不滿,藉此令另一方感到壓力,答應訴求。

可以想到,若事事都要以勇武抗爭爭取,與野獸互相搏鬥又有甚麼分別?若事事都以勇武抗爭爭取成功,何必講文明、講理性、講思考,更何必研究哲學?就算論述用兵的《孫子兵法》,也有「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」的名言。

勇武抗爭,眾所周知,亦有不少反效果。「難免會有傷亡,徒添社會怨恨,社會矛盾更難解決」是其一,因為贊成勇武抗爭的一方,為求達到目的,在每一次抗爭,都會不斷加強勇武程度,而另一方為求每一次都要控制場面,亦會不斷加強裝備,而且,一旦勇武抗爭走上街頭,情況多會失控,例如在旺角騷亂中有人嘗試燒的士,令整個抗爭留下極大污點,容易失去社會大眾支持。

另一反效果,就是若果達到目的,贊成勇武抗爭的一方祇會認為勇武抗爭是行動成功的最大主因,忽略了其它主要致勝因素,例如社會積聚已久的大量民怨、政府不得人心的管治等等。一旦這個錯誤的訊息傳遍整個社會,很多人就會好似恐怖組織一樣,都會以勇武抗爭形式爭取訴求,社會從此不得安寧。

在學術上,勇武抗爭絕對沒有任何站得住的地方;在實質操作上,所得到的反效果多,正效果少。所以整個社會不應認同,甚至要譴責勇武抗爭的理念。